人的心脏可谓是日夜忙碌,一刻都不停歇,年龄大了出现心力衰竭是自然现象,另外心脏病更易引起心衰。但目前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没有控制好,由此逐渐导致的心衰也越来越多。北京阜外医院心衰诊治中心副主任张健教授表示,“三高”等疾病患病人数庞大,如果防护不到位,极易成为心衰“后备军”。
名词
解释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状态,患者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供给全身。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在体内不正常地聚集等症状可缓慢出现,并逐渐加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心衰的成因大多由于心肌受损,可以发生在心梗等对心脏有影响的疾病之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动脉疾病、高血脂等控制不佳易导致心衰。此外,体内酒精含量超标和药物滥用也有心衰风险。
年龄越大,心衰的风险越高。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人,每5人就有1人可能患心衰,通常男性心衰风险高于女性。虽然心衰可防可治,不过,一旦心衰就不可逆,它是心血管等疾病最严重的阶段,且是终末阶段,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心衰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0%,与癌症相仿。
心衰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患上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了心衰危险因素,但心脏功能和结构正常。
第二阶段是患上心梗,此时心脏结构发生改变,但仍旧没有症状。
第三阶段是出现心衰症状,心脏结构也已经改变。
第四阶段是心衰终末期,需采取特殊方法治疗,如使用长期静脉血管扩张药物等。
有病早治就是防“心衰”
心力衰竭是很多疾病的最严重阶段,一旦发生不可逆,但心衰又是可防可治的。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表示,对于心衰,重点是“早诊”。40岁后心衰风险开始增加,因此进行必要的体检,以便发现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是对心衰最早的预防。
导致心力衰竭的疾病很多。刘教授表示,一般来说,可使心脏负荷过重或能造成心肌损伤的因素,都会导致心衰的发生。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还有一些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早期时症状通常不明显,很多人不大重视,殊不知越是放任它们,就越助长了它们的“威风”,加速向着最严重的心力衰竭迈进。
表面上好像看不出来这些疾病跟心衰有多大关系,那它们是如何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呢?以高血压导致的心衰为例,如果不控制好血压,血压长期偏高,心脏就会面对很大的压力。长期高负荷运转,心脏累了,可能就要走向心衰。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张抒扬教授提醒,高血压患者防护心衰,第一必须用药,第二用药必须足量。如此便一举两得,既稳住了血压,又降低了心衰风险。张教授还强调,防心衰就是要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就要控制好这些心血管疾病。有肥胖,就要减轻体重,并控制好代谢综合征等等。早期控制危险因素,目的是防止发生结构变化的心力衰竭。
气短水肿当心“心衰”
心衰特别强调“症状”,有体征才叫心衰,没有的话,其他的疾病都只能算危险因素。怎么辨别心衰?张健教授建议,如果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只是最近感觉到劳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来一口气能上5楼,现在只能上2楼,或者睡觉憋气,一到晚上就水肿,有必要去医院做一次心电图,发现心率改变了,再做其他的检查,就能够知道心衰与否。如果本身患有高血压等疾病,运动后呼吸困难,夜间平卧后气短咳嗽,体格检查显示肺部啰音、双侧踝关节水肿等,这些可能是心衰已经比较严重的表现了。在高血压等疾病治疗中出现以上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明确心衰病因,以便规范化治疗。
一旦到了心力衰竭阶段,心脏会特别脆弱,一点风吹草动都受不了。甚至吃盐、喝水都会增加心脏负荷,发烧感冒都能导致住院,快步走更是会气喘吁吁。事实上,医院里各科室都有心衰患者,因为哪种疾病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心衰或者加重心衰。
心衰治疗
持续一生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改善症状,第二大类是改善愈后,第三大类是早防早治,管理好多重危险因素。但现实中心力衰竭的患者仍然普遍存在使用率不足、剂量达不到标准的问题。专家说,心衰药物需要终生服药,很多患者不了解心衰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在服药后症状稍微好转就自行停药,从而导致疾病反反复复发作,反反复复住院,最终使病情加重,严重的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