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慢病似乎迎来了它的“专属”春天,接二连三的会议和举措将“慢病”再次推到台前,变成了一张焦点牌。
关键词一:分级诊疗
近年来,我国慢病人口不断攀升。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慢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据推测,我国于2050年人口老龄化将超过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3。
业界普遍认为分级诊疗是解决当下看病难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现状却是,面临进入慢病的高负担期,本应成为慢病管理主角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却仍未担起慢病管理的重担。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作为慢病管理的主要执行方,理应肩负起慢性病的预防、康复和对慢病患者的教育作用。但是由于百姓就医观念尚未转变、医疗资源在大三甲医院聚集、相关硬件检查设备缺失、全科医生人才缺乏等因素,基层医疗机构还未能在慢病领域发力。
此外,以基层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为主体的慢病管理模式还面临着信息收集难、信息孤岛的问题,这些问题急需社会各方引起重视,加强完善。
虽然分级诊疗金字塔底层的基层医疗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这个慢病管理的“春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级诊疗的深入推进,基层医疗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是能够成为慢病管理体系中的“扛把子”的!
当下,以“互联网+”为核心,构建慢病管理体系的理念已基本得到业界和大众的认可。国家十三五慢病重点专项大数据委员会主任委员、课题组组长周恒曾表示,慢病管理可以结合互联网远程手段建立“防、控、管、治”的立体体系。贵阳的试点让我们看到了开创“互联网医院与传统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高效融合的模式,慢病管理领域还有更多模式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
关键词二:家庭医生
说起家庭医生,就不得不提上海。
上海的家庭医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市探索推行“1+1+1”模式签约,即,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对于签约的居民,还能够享受例如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预约优先转诊、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等优惠政策,着实受到不少居民好评。
如今,家庭医生准备纳入医保的消息不仅给不少慢病家庭带来了福音,也或将成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和签约开展的加速器。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城市的医保政策,在家庭医生与三甲医院看诊的报销比例差距并不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居民常见病、慢性病也习惯去三甲医院就诊,认为“家庭医生可有可无”,没办法很好地推行家庭医生。而一旦家庭医生纳入医保,那么会将居民首诊导向家庭医生,起到推动分级诊疗的作用。
关键词三:慢病的自我管理
目前全球主要的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我国人口老龄化可能使慢病负担增加40%。如此庞大的数量导致了我国慢病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自我管理”,且是依托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科学的自我管理。
众所周知,慢病管理倘若光靠自己或是医院,定是前路险阻。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或将成为慢病管理的一个突破口。
市面上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健康管理的App琳琅满目、良莠不齐,选择起来往往比较困难。毕竟涉及到个人隐私,建议考虑一下软件方的医疗背景,例如有20年医疗行业沉淀的东软等,相对都较为可靠。
然而,当下电子健康档案还有个硬伤,就是我国慢病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尚未能有统一的信息软件,不能在不同的机构间流转,这使患者自己的数据会经常中断,医生缺少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数据,也无法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