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成天大鱼大肉,但就是长不胖,而有些人则“喝凉水都发胖”?有些人烟不离手却一生未得肺癌,有些人从不吸烟却得了肺癌?为什么同一疾病的患者,使用相同的药物,疗效却大相径庭?
现在,科学已经让我们知道,这些都和基因有关。那么,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够提早发现这些致病基因,然后像天气预报一样,对我们身体的重大疾病进行预警呢?近日在杭州市预防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给我们带来了肯定的回答,这就是:基因检测。
科学“算命”
“基因检测就是这么神奇,好像是科学地给你算了一次命,提醒你要小心哪些病。这在癌症的预防中比较有效。假如发现了某种癌变的易感基因,那么定期检查,健康管理,癌症就没有这么可怕。”研讨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赵南明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基因检测的魅力。
10年前,赵南明做了首批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他携有高血压和黄斑病的易感基因,但因为当时医院体检一切正常,加上自认为是小毛病,他也就没当回事。“没想到,5年后,这些病都陆续在我身上出现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基因检测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它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因为妈妈和外婆先后患宫颈癌去世,49岁的李女士走进国内首个基因门诊、浙医一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专科门诊,选择了“基因体检”。
检查发现,王女士携带宫颈癌易感基因,患病风险很高。该门诊负责人祁鸣教授建议她保持生活规律,戒烟,养成定期检查宫颈的习惯。
“基因检测就好比健康天气预报,能从遗传学角度去分析未来容易得哪种疾病。”祁鸣说,现在门诊能检测9大类68种疾病的易感基因,包括肺癌、皮肤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
个性治疗
基因检测不光能“预报”疾病,对于某些已经得病的患者,基因检测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医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相同的疾病、相同的处方,可疗效却大相径庭。祁鸣解释说,这是因为,由于个体遗传基因上的差异,不同的人对药物产生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部分病人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药物过敏、红肿发疹的现象,或者是在服用相同药物时,有人觉得神效,有人却不但无效还有毒副作用。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张含有个人遗传信息的“健康说明书”,每个患者适合用哪种药,医生在开药时便有据可依。
“正因为如此,DNA之父詹姆斯·沃森曾说,再过10年,人类将进入个体化治疗的时代。”赵南明教授说,“我们现在研究到了分子水平、基因水平。针对不同个体,即使同样是糖尿病,用药也应该不同,这和我们中医的‘因人制宜’思想不谋而合。将来,同样是感冒药,也许会出现‘张姓药’或‘李姓药’。”
走向大众
比尔·盖茨曾说,能超过我的首富一定来自基因领域。基因检测,也曾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8年“50项最重要的发明”之首。而现在,它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由于美国每年有400万至500万人接受基因检测,到2011年,美国家族性大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90%,乳腺癌的发病率下降了70%。
在国内,也陆续出现了向公众提供疾病预警性基因检测服务的生物公司与专业机构。“但我们的相关政策规章亟待健全。什么机构有资格进行基因检测?参与检测时个人的知情权如何被尊重?基因隐私怎么被保护等等。另外,基因检测以后发展可能也会涉及伦理问题,比如,可能会出现基因歧视、保险公司拒保等现象。”祁鸣说,尽管目前有种种问题,基因检测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公众,总算是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而基因检测要真正走向大众,所缺的仅仅是时间。